2013年2月9日星期六

20130209

1.過了今年再有人問我年齡的話我應該會考慮不答……

2.不要再問我甚麼時候交男朋友

3.我家方吉祝大家菌類繁栄,至於我就沒有甚麼祝賀的習慣了……

4.反正運程甚麼的來不及驗證就忘了。

5.要我避忌甚麼的話就避忌到我忘了要避忌那天為止吧。

6.世界太大,越走越遠終於體驗到甚麼叫隔行如隔山,甚麼共同話題都沒了。

7.越來越不懂如何告訴別人「這事他_的真的不是這樣做的」,已經不是對方接不接受的問題(有些人沒進步是活該),而是跟別人的知識差距越遠,不管怎麼解釋對方都好像缺少了關鍵知識。

8.例如你(還有另一個人)啊,不如我介紹一兩個有社群管理經驗的人幫你們處理你們那些網絡行銷吧,真的不是硬銷或者多出幾篇錯字百出詞不達意的文就能建立自己品牌形象的OK……我不當廣告直接刪掉已經很給面子了。每個艱苦經營渴望闖出一片天得人認同(好老梗)的團隊或品牌總有個腦袋發熱的時期,因為過於投入而忘掉了群眾的認知落差--別人不像你一樣對品牌有那麼多感情,也不會覺得你的品牌很重要,反覆的硬銷,其實在別人眼中只有突兀而已。

9.我中二時中二病(咦)就已經被人罵過了,從此沒再犯過這種傻,你不會到三十歲仍未察覺吧。擁抱現實不代表不熱血沒夢想(某些新興政治宗教之流最喜歡販賣用熱血兩字包裝的空洞噱頭),你真的想別人care你在做甚麼的話,請你做一些真的會令人care的事,不論你如何包裝以及裡面的內涵,如果能力或時間不足就好好充實內涵,包裝方面壞包裝不如不包裝所以請他_的戒了硬銷吧。

10.所以這世界還是需要分工和專業的,當然不是說專業就代表不用懂其他事。

11.不過若說學校做專題目的是想人學分工合作那大家都知道完全失敗,不如說學習如何適應團隊一定有仆街存在,或者說了解到這世界有些事你真的只能「硬食」(例如全隊都是仆街時),跟學校那種溫室環境完全不在同一調調上的殘酷啊……

12.有時成長最可怕的不是證明自己錯了,是證明自己沒有錯,錯的真的是世界。

13.所謂成長除了是當一個當年純真的自己也會引以為傲的人,還有看見現實之後如何自處,因為對稍為聰明一點接觸的人又夠多的人來說,年輕時很快就看清某些現實其實真的不如想像中難(甚麼「等你長大了就會明白」我不怎麼信,長大了五六十歲還不懂的人還多著呢我說)。

14.人生原則仍然是「如何將兩難變成兩者兼得/產出最大化」。

15.「壞的不是魔法而是用魔法的人」有很長一段時間對我來說是「知道」但「不能輕易接受」,最近稍為衝破了「用魔法即是左右自由意志」的心障,當然對LGAT國民教育之流黑魔法還是一樣恨的,那些受騙的人蠢不蠢活該不活該是另一回事。

16.少年陰影開始破除之後又變成另一個問題:即使有了完全自由不受左右的意志和環境,大部份人類其實也不懂要如何做。

17.我一直認同Assassins人類應該自由平等的概念,但最近越來越驗證到「沒有價值觀沒有規範的世界裡人們只會完全不知所措站不起來」「給予太多選擇對方只會直接當機給你看」,有點徬惶。

18.如果Ubisoft真的把Assassins和Templars的自由 vs 規範只寫成正邪對決就真的太淺薄浪費了大好設定,幸好從刺客3看來不是那樣,最少它(跟近日跟長輩的談話)成功左右了我。

19.難道遊戲產業真的是Templar的世界……

20.還有Psycho-pass也在寫類似的東西,《1984》是我最愛小說頭三名,小時候也是在科幻堆中過的,這部看得特別有感。虛淵是科幻宅,從小圓那種其實是科幻小說老梗的設定就知道(現有世界是平行宇宙中最好一個,想修改只有越改越糟,還不懂可以看看世界奇妙物語的06秋的《昨日公園》)。小圓根本只是寫好玩的,不是100%發揮能力的舞台,過早把小圓捧到神作位置就會被Psycho-pass之流沒限制的設定打臉。

21.過了追隨→摧毀偶像的階段,現在開始了反覆摧毀自己信仰的過程嗎……

1 則留言:

邪楊.樹雄 說...

社會學者兼作家 Barry Schwartz 在 2004 年寫了一本書,名叫《選擇的兩難︰更多怎麼等於更少?》(The Paradox of Choice: Why More is Less),內容談及選擇過盛,反而減低人類福址的離奇狀態。有選擇是好的,但太多選擇不單讓人無所適從,也令人較不快樂。人需要適度的選擇和適度的被代理。詳情可以看他的 Google TechTalk (較詳盡) 或者 TED (較簡短)。

問題是代理與控制如何區分?

他在 2010 年推出的書《日常裔智》(Practical Wisdom),繼續探討,提及社會學有個出名的命題︰ Principle-agent Problem,簡而言之,就是世上沒有全能的人,人必需在某些事情依靠「代理人」(Agent) 處理自身福址,怎樣能讓這些代理人,事事以委托他們的「主理人」(Principle) 福址為先?結果他訴諸道德,主張在社會重申道德的價值。

無獨有偶,《正義:一場思辨之旅》的作者,哲學教授 Michael Sandel 在新書《What money can't buy: the Moral Limits of Markets》也有類似觀點。

回到自己,有關選擇自由的兩難,我暫時還沒有定論。最近聽說所謂專業從業者 (Professional) 的最簡定義,就是「你搞錯了的話,你的客戶看不出來」,所以如何提供合理的選擇,似乎永遠是專業從業者的難題,不單是專業難題,也是道德難題。既然不能無限給予選擇,就只能憑良心過濾部份選項。

至於做到甚麼地步會變成 Templar,那自能問良心了。我相信我們都沒有打算將地球變成「藍色清淨的世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