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8月23日星期一

旅行的意義

Day 7後的遊記幾乎沒寫過,也不是不想打字,只是要整理相片就頭痛,特別是blogspot最近把上傳圖片改成我最討厭的置中文繞圖,每幅圖上傳後再改html太累人,我在考慮先打字等相當空閒時再補圖,即使是那樣也是件苦差就是了。

寫點別的。

雖然才只是第一次出門,但是在很久以前,我已經覺得很多人的所謂旅行只是個屁。

從庸俗到不行的踩點說起,我不知道那些跟著旅行團當鴨仔的人是只是為了到過某某地可以拿出來炫耀抑或衷心覺得點沒有全部踩完會死。早午晚下來把景點踩遍會對一個人的人生帶來多大的衝擊?我不會因為看到大嶼山那塊巨大金屬或者內地某連耳朵都可以站兩個人的山邊巨佛而突然開竅頓悟成為得道高僧,在天災人禍給予人的感慨也超不出晚間新聞那幾分鐘的年代,難道到大笨鐘走一圈會讓你從此有甚麼巨大的轉變嗎?在以前看書到現在都用網路的年代,更多東西是看照片所能知的比親身到訪根本相去不遠,除了差那一點現場感,就像到影院看電影跟放影碟所看同一齣戲的實際內容是完全相同的,而很多(不是全部)所謂的旅遊點及其夾帶的資訊也是如此。這世界上有很多震懾人心的美麗,也有很多令人平靜的風光,景點也是如此來的--真的嗎?那些最著名的風景區中,陪伴你的往往不單你自己或旅伴,而在這種環境下如果親臨現場反而覺得不去也罷,你真的不會覺得浪費時間?對那種別人推薦的甚麼都覺得不看可惜而忘了過濾、比較、依循心意和觀察本質的人來說,他們不會明白為甚麼我有這麼多時間可以花,卻對少去甚麼名勝不以為然。在遙遠的時代景點或者真是人走出來的,而現在景點是造出來的。如果你是個自助遊客,為甚麼你這邊拋開了旅行社行程的束縳,那邊又要被各地政府把你抓進那些為了「被遊覽」而建造卻不一定值得遊覽的地方中?我特別著重於當地人覺得甚麼有其觀賞價值,那才代表我來到另一個地方是在找屬於那個地方的東西,而不是來找貼近自己原居地的東西,現在的人工景點大多有這種特點--讓來自不同地方的人都有「這是一個景點」的熟悉感,每到一個地方都是俯瞰夜景或是在古蹟中看賣紀念品的攤子夾道左右,即使地方不同景觀有變,裡面的本質和活動根本是一樣的。如果是連當地人都覺得沒趣的東西,其用作應付遊客的目的更是顯而易見。

再講手信,一般分能吃的跟不能吃的。通常能吃的東西都因為種種原因變成批量生產而且根本不限在該地區也能買到,而不能吃的有在當地人生活中佔一部份的少之又少。我有懷疑過某些能吃的名產只要保存期長一點,那麼它的本質就會跟拜年時在各家各戶中循環不息的藍罐曲奇一樣,只是我們會將藍罐曲奇原封不動地戶戶相傳,直至落在某家某戶中竟發現它是過期三十年的古董而考慮捐贈歷史博物館或束之高閣上香拜拜,那麼這盒藍罐曲奇才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使藍罐曲奇廠的屹立不倒從傳說提升至神話。而某些所謂的名產亦有著同樣的本質:耐放,作為禮品很體面,本地人不會平白無事拿出來吃。而我們卻會為了從某地所謂帶來點心意就買下這些東西,飯後下肚的甜點與其原產地的牽繫可能只有包裝上的地名。不能吃的,必數那些遊客區有售的各種商品,或者經過了挑選的過程自我感覺會比較好,又或者可以跟人講那樣東西是在某某地買的而某某可以置入任何地名(不管是不是事實)就是手信,我卻偏偏覺得買那種東西最沒作為手信的誠意,因為代表心意、買的時候有沒有想到你跟有沒有代表那個地方是兩回事。也因此,手信其實可以是很難找的東西。在我眼裡某些部落有其特殊製法的手工藝品最貼近手信具代表性又有禮品價值的本質,也因此在完全失去特色的城市中所謂手信其實最是難找。如果你會被那種景點磁石襟章或I love 某地的商品騙到錢,而朋友對手信沒有甚麼特別的條件或要求,我會建議你做一件我常做的事--想想要是你是一個本地人,你會不會覺得這是一件有特色可以放在家中的東西?

(更重要的原因是,我的背包是滿的,一直。幸好在聽到我去旅行時提到要手信的只有那種管他去死的hi-bye friend)

是,我時間比別人多,我不認為所有人都能把七天年假浪費在用兩條腿走完坐車要二十分鐘的路或者站在馬路邊某家小七裡發呆半天上,同樣地我不想那些時間少的人用他們的眼光去看我的旅遊CP值夠不夠高。就算不說價值在每人心中不盡相同這一點,我根本沒在乎過旅行中是不是每分每秒都充實,這是假期,只要我沒有把行程從早上八點排到晚上十點,我實在沒有必要在假期時每分每刻都在看錶,喜歡的不能多留一秒,不喜歡的又不趕快離開甚至不將之摒出行程之外,更因為我去的是我從沒到過的地方,我根本不怕時間所謂浪費在所謂沒有內容沒有甚麼特別的地方上。如果你在你的原居地也能如此,一如出去玩不用想甚麼日子時間去也不用想甚麼時候回來,為甚麼到了異地又不能?別說旅遊資訊這種唾手可得完全是幾乎要當街招貼怕你看不到的東西,就是說吃喝休息只要有了最壞打算根本沒甚麼好害怕,還要諸多準備寧願帶幾十本旅遊書寫滿滿一大頁行程也沒想到多帶條毛巾防不時之需的人,真不知道是來到異地生存能力突然低下還是真的如此欠缺安全感,是否真的覺得坐一趟自己劃停靠站時刻表的旅遊號列車層次就有比跟旅行團那些鴨仔高一點?是否其實只是一邊在鄙視旅行團欠缺深度,一邊又認為真正的旅行只有自己一種既定的慣用模式?在不相信自己、沒有膽量又或者根本早已將其他旅遊方式摒出認知以外的同時,認為所有人都應該當這樣的好學生?我只是個連旅館都不太住得起的人,也沒有興趣將行程每一天都變成旅遊特輯式的享受,有的只是真正慢慢地觀察、體驗當地人生活的時間和思考的空間。風景名勝或能給予某些人炫耀旅遊經驗的本錢,卻不會告訴你另一個地方的人吃的喝的、上班坐的電視看的都跟自己不同。我相信沒有一本旅遊書上面會講在客運站會遇到跟等車的人討發票的大叔。那真的很尋常嗎?在沒有發票抽獎的地方,誰會那樣做?既然如此,為甚麼我的旅遊中必需放進這些對我來說不見得有用的東西?又為甚麼要為了放進那些東西而讓我觀察別人的時間只剩下每次幾分鐘,跟某些人一樣瞥見那些不同處當中的一角就以為自己「體驗風土人情」的成就已達成而沾沾自喜?

來到另一個地方,我不喜歡抽離地用觀光客的角度看事物,讓自己以外的一切像關在動物園的籠子中遠遠觀之,甚至想把整個香港的家塞在背包或車上,聽著香港的音樂、喝自己家裡的茶,像看窗外風景一樣--有時我想,如像留學這樣鄉愁是難免,如果連旅行途中都在整天找家鄉味道,像小孩子那樣不嗅著自己的舊被子就沒法安睡,不如乾脆點不要出門還省事。

自小就在太多不同的區域中當真正的小眾角色,真正活在當小眾的困擾中,也知道走向大眾有甚麼難處又或者根本不適合自己,也就自然明白其實很多人也有小眾優越感,僅為了顯得自己如何與別不同而故意小眾化,但凡在那種優越感以外的部份卻死活要把自己擠回正常的圈子裡圖個安心,耍帥的同時千方百計地迴避隨之而來的奇異目光與苦頭。女同如是,資優如是,更多如是。於我看來,就算是旅行同樣有這樣的傾向,從到甚麼國家到去了甚麼風景區,比價錢比CP比(看起來的)深度,其變化高低卻總是縱向的而不是橫向的,從沒有人將「不同」視為值得自豪的一點,又或者這種會比較的人中根本從沒有人想過甚麼是不同。人與人之間的理解力和接受能力差異很大,也沒有一個人是隨便就能一眼看穿的,能夠找到配合的已很不錯,合不來的也是自然不過,也是我在這樣的行程中沒有帶上旅伴的原因,也願這隨性與無法理解的人河水不犯井水。我素來把那些將我的直白諸多解讀而覺得吃了悶虧的人視為自討苦吃,因為他們自己的胡亂分析補完而對我作的一切負面反饋視為給我帶來麻煩。我尤其討厭那些在該相信我的直白時諸多註腳,在我將一切變得迂迴曲折層層疊疊時又以為看破一切而且總把結論往壞的地方下的人,偏偏越是進入那種已經難有直白的年紀,這樣的人多不勝數到讓你從想讓別人跟你完全相合、理解而後得到好結果、渴望被理解到只是稍稍嘗試解釋、到最後連辯解都懶得,僅為掙一點空間休歇而放棄那個互相理解的夢想。我不是傳教士,也沒有時間心力僅為求一點理解讓自己好過而無時無刻作不一定有結果的溝通。一如人生其他部份,自己得知便算,到遇到真正理解自己的人,那就視為得知旅店樓下就可以洗衣服不用拿著衣服亂跑般的運氣加持。起始點越高的人,越是無法理解到這種樂趣的,現實中太多事情如是。

1 則留言:

W 說...

1. 太同意很多人無法接受隨心的行程,而上一代香港人普遍不認為一個女生去旅行風險可以接受,更別說睡梳化。

不過從職業進化的角度去看,大部分會對別人的旅行大發理論的,都是無分時間地愛衝表面業績、愛跟大隊行事、做事講求保守的傢伙。

而香港幾乎就只剩下這些人生存下來。其餘的不是「瞓街」就是一秒鐘幾千萬上落,不會有空笑你。嘿。

2. 人越大,所看到的風景因為立場地位也相差越多,不同圈子之間越難溝通是事實,其中一個原因是大家都忘了要把自己的潛設說出來。

所以還是得說。你是對的。

3. 我也想像你那樣去旅行,無奈我連時間也沒有。